茶藝.普洱壺藝 第86期

NT $ 405


特輯:玉書煨
從唐宋的煎煮點啜,到明清的沖泡細品,這是隨著茶事的製法改變,使得茶器的使用與品茗方式也隨之變化。而不論是烹茶、點茶、泡茶,候湯是事茶之首要,因此「爐.銚」之用與陳設,隨著各代的經濟繁榮與社會發展,看見品茗風雅之事將工藝推向精湛,爐銚茶器造型隨之變化豐富。

現今飲茶之事已成為華人地區之顯學,候湯事茶已不再如前人般燃炭之費事。然而為何本刊要在七十五期特別規劃「爐.銚」為特輯,歷經三年後本期要以工夫四寶「孟臣壺、若深杯、玉書煨、紅泥爐」,中的「玉書煨」再做深度探索報導。主要理由是:
一、清朝歷經戰亂,工夫茶隨著移民散枝到南洋、香港,以及台灣等地,幸得閩粵人思鄉之情得以保留茶文化之根源,而復興中華文化是現今華人圈在茶事上大家之歸望。

二、茶從飲用到品味,器物的講究是從功能之事,提升到文人審美的雅趣,這一段的跨步主要是以文人精神為內涵。然而,除了靠時間的醞釀,還得要有心人埋頭於研究整理,以及將這文化訊息傳播。

自古工夫茶就有次第高低之分,從明清的閩粵之地到現今的華人地區,對於器之美及工夫茶之精神要領,是否能如同「玉書」之名的雅致,此時不得不讓人懷念起香港工夫名人楊智深之言:「有人問工夫茶如何知道泡茶人之高低深淺,一言以蔽之,看其涓涓滴滴,水入壺中,絲絲入扣,動靜有度。」這正是泡茶人與「玉書煨」氣韻流動最動人的描寫。


香港 泡茶 茶器